1.1 选择原则
根据防治对象选择:
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,选择登记作物与防治对象相符的农药品种。
优先选择高效低毒、低残留农药。
考虑作物生育期:
不同生育期对农药的敏感性不同。
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,确保农产品采收时农药残留符合标准。
1.2 农药购买
1.选择正规渠道购买,查验农药登记证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标准证。
2.检查包装完整性,标签清晰可辨。
3.查看生产日期和有效期,不使用过期农药。
2.1 剂量确定原则
1.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推荐剂量使用,不得随意增减。标签剂量是经过大量科学试验确定的最佳有效剂量。
过量使用可能会造成作物药害、农产品残留超标严重会造成作物死亡、减产等
2.考虑作物种类、生育期、病虫害发生程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。
3.对于新使用区域或作物,应先进行小面积试验。尤其是:选择性除草剂、封闭除草剂、植物调节剂
2.2 原因说明
1.剂量不足会导致防治效果差,可能促进病虫害产生抗药性。
2.剂量过高不仅增加成本,还可能导致药害、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超标甚至作物死亡、减产等。
3.科学剂量可确保有效成分在靶标上达到足够浓度,同时减少非靶标暴露。
3.1 复配原则
1.优先选择现成的复配制剂,这类产品已经过科学配比和安全性评价。
2.自行复配时,应选择作用机制不同、无拮抗作用的农药混用。
3.注意化学兼容性,避免发生沉淀、絮凝、分层等物理化学反应。
4.一般不超过三种农药混用,过多混用可能降低效果或增加药害风险。
3.2 禁止混用情况(*重点)
1.碱性农药与酸性农药不可混用(如波尔多液与多数有机磷农药)。
2.乳油类与可湿性粉剂类需谨慎混用。
3.含有铜、汞、锌等金属离子的农药与磷酸盐类不可混用。
4.1 操作步骤
1.第一次稀释:将原药倒入少量水中(约配药总量的1/5-1/10),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或分散。
2.第二次稀释:将第一次稀释液倒入剩余量的水中,再次充分搅拌均匀。
3.对于可湿性粉剂等难溶剂型,可进行三次稀释。
4.2 重要性说明
1.确保药剂均匀分散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药害或堵塞喷头。
2.提高药剂溶解度和稳定性,增强防治效果。
3.减少操作人员接触高浓度原药的风险。
5.1 准备工作
1.检查施药器械是否完好,喷头无堵塞、无泄漏。
2.穿戴防护装备:防护服、手套、口罩、护目镜等。
3.准备干净的配药容器和搅拌工具。
5.2 配药流程
1.准确计算用药量和用水量。
2.按照二次稀释法进行配药。
3.现配现用,配好的药液不宜长时间存放。
4.配药场所应远离水源、饲料和粮食存放处。
6.1 喷洒前准备
1.检查天气条件:避免在高温(>30℃)、大风(>3级)或即将降雨时施药。
2.确定最佳施药时间:多数病虫害在清晨或傍晚活动旺盛,此时施药效果较好。
3.设置警示标志,特别是靠近居民区或公共场所时。
6.2 喷洒技术要点
1.喷雾均匀:保持喷头与作物适当距离(通常30-50cm),匀速移动。
2.覆盖全面:注意叶片背面等隐蔽部位的喷洒。
3.雾滴大小:根据防治对象调整,一般病虫害防治以中等雾滴(100-200μm)为宜。
4.行走速度:保持恒定,确保单位面积受药量一致。
6.3 特殊作物施药方法
1.高大作物:采用自上而下的喷洒顺序。
2.密植作物:使用扇形喷头,增加穿透性。
3.花期作物:避免直接喷花,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。
7.1 安全防护
1.施药期间禁止饮食、吸烟。
2.施药后及时清洗暴露皮肤和防护用具。
3.出现头晕、恶心等中毒症状立即停止作业并就医。
7.2 废弃物处理
1.空包装三次清洗后集中回收,不得随意丢弃。
2.剩余药液不得倒入水源或农田,应妥善处理。
3.清洗器械的废水应处理后方可排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