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核心特性
强内吸传导(根、茎、叶全株分布)
触杀作用(接触致死)
胃毒作用(取食中毒)
三重杀虫机制:
强内吸传导(根、茎、叶全株分布)
触杀作用(接触致死)
胃毒作用(取食中毒)
卓越性能:
防治效果对比(LC₉₀值):
害虫种类 噻虫胺 吡虫啉
褐飞虱 0.8ppm 12ppm
棉蚜 1.2ppm 5ppm
环境行为:
土壤半衰期:148-690天(持效期显著长于第一代新烟碱类)
植物体内代谢:主要产物为噻虫胺-尿素
三、防治谱系
(1)核心靶标害虫
刺吸式口器害虫:
✓ 蚜虫(防治效果95%以上)
✓ 飞虱(持效期达21-28天)
✓ 蓟马(防效优于常规药剂)
✓ 粉虱(阻断传毒媒介)
(2)特殊防治对象
地下害虫:
✓ 金针虫(种子处理防效90%)
✓ 蛴螬(土壤处理持效60天)
抗性害虫:
✓ 对吡虫啉抗性褐飞虱仍有效
四、科学使用方案
- 精准施药技术
种子处理:
水稻:35%FS按1:200拌种
玉米:50%WG 3g/kg种子
喷雾应用:
20%SC 10-15ml/亩(3000倍液)
土壤处理:
颗粒剂15-20kg/公顷 - 增效配方推荐
噻虫胺+联苯菊酯(扩大杀虫谱)
噻虫胺+噻唑膦(虫线双防)
噻虫胺+溴氰虫酰胺(抗性治理) - 使用禁忌
× 禁止与强碱性药剂混用
× 水产养殖区500米内禁用
× 桑园、蜜源植物花期禁用
五、安全管控
- 毒性数据
测试对象 毒性指标 风险等级
蜜蜂 接触LD₅₀ 0.003μg/蜂 极高风险
蚯蚓 LC₅₀ 12.5mg/kg 中等风险
虹鳟鱼 LC₅₀ 0.01mg/L 极高风险 防护要点
必须穿戴防护服施药
施药后设立警示标志
安全间隔期:
叶菜类14天
果菜类21天
六、国际管理动态
欧盟:2018年禁止户外使用(Reg. EU 2018/783)
中国:2023年修订最大残留限量(GB 2763-2023)
美国:限制在开花作物上使用(EPA 2021规定)
七、抗性治理策略
严格执行"作用机理轮换":
新烟碱类→双酰胺类→拟除虫菊酯类
采用"种子处理+后期喷雾"的立体防控
推广减量增效技术:
纳米制剂可降低用量30%
特别提示:本产品对传粉昆虫具有极高风险,必须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使用。在抗性严重区域,建议每年使用不超过2次,并配合生物防治措施。购买时请认准农药登记证号(如PD20190015)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如果发现内容错误或不足可点击留言本站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